产品中心
日右翼曾污蔑美军东京大轰炸为‘’东京大屠杀‘’首相却长期缺席悼念仪式
3月10日,日本举办东京大轰炸80周年悼念活动,约200人出席,包括遗属代表、皇嗣秋筱宫夫妻和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等。
2.首相石破茂未出席,仅托人传话强调“必须牢记悲惨的战争记忆和教训并代代相传”。
3.由于美国B-29轰炸机的大规模使用凝固汽油弹,东京大轰炸造成约10万人死亡、4万人受伤,伤亡规模与广岛相近。
4.然而,日本右翼曾妄图制造所谓“东京大屠杀”论,否认南京大屠杀和强征慰安妇罪行。
如果我们说日本挨和大轰炸“都活该”,显然会让不少普通日本民众很不舒服。但日本官员们知道不,他们否认南京大屠杀,抵赖强征慰安妇罪行,拒绝对侵略战争做明确定义并诚挚道歉,所带给周围国家的伤害感,与日本人听到“炸得好”时的感受,是一样的。
《环球时报》十年前在日本高调悼念东京大轰炸时写下的一句话,我认为现在仍没有过时,我相信,哪怕到了2035、2045,这段话还能用。因为日本不会改,我们不会忘。
前几天的3月10日是美军东京大轰炸80周年。日本在东京墨田区的东京慰灵堂举行了悼念法会,约200人出席,这中间还包括遗属代表、皇嗣秋筱宫夫妻和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等。首相石破茂没有出席,只托人传话强调“必须牢记悲惨的战争记忆和教训并代代相传”。
小池百合子知事说:“东京经历了两次化为焦土的灾难(另一次是东京大地震,讽刺的是,第二天311是福岛大地震的日子,3月真是日本多灾多难的月份),受灾的市民和遗属们一次次坚强站起来,建立了今天的东京。我们要铭记这一点,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传给下一代”。
天皇一家虽然没有到场,但在皇宫里举行了默哀,悼念80年前东京大空袭的遇难者。2020年3月10日的战后75周年时,天皇也同样为东京大空袭的遇难者默哀。
日本政客和东京大轰炸悼念活动保持距离,代表他们不支持吗。显然不是,我们只需要对比靖国神社,许多日本高官,8月15日前后都会向靖国神社送礼,本人不会前往。天皇和首相对东京大轰炸的态度,就是不敢无视,也不愿高调出席。
这背后,一种原因是东京大轰炸不同于广岛,日本不好全面把自己粉饰成“受害者”,因为日本在中国有重庆大轰炸,广州大轰炸等等等等劣迹。
另一方面,东京大轰炸中伤亡的日本人及其后代一直在申请类似对广岛轰炸幸存者的国家赔偿,政要过于高调地参与悼念活动,是要真金白银割肉的。
1976年,(日本政府)政府颁布了幸存者救助措施,他们能够得到每个月300美元的补助。但接受补助的人一定要符合政府设置的条件,他们要提供将疾病与核爆炸联系起来的医疗证明,在广岛或长崎爆炸后的两周内都在爆炸区2公里范围内,与至少10名受辐射的幸存者近距离接触,或在官方指定的放射性尘埃区。
从1970年代到1980年代,反对党共提交了14次(东京大轰炸)受害者救济法案,但均被否决。
所谓“受忍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当时,由于战争使全体(日本)国民以某种形式遭受了损害,因此国民应该同样忍受战争中遭受的损害,1980年(昭和55年)时,当时的厚生大臣的咨询机关总结了“在战争这种紧急状态下,即使国民被迫做出某种牺牲,所有国民都必须同心同德”等意见。
不过,日本媒体担心的更多是:“战后出生人口已占日本总人口的87%以上,对这场悲剧的记忆逐渐淡忘令人担忧,到场人士起誓把记忆传承给后代。”他们想传承的,又是哪一部分记忆呢?左翼媒体和右翼媒体想的,大概不是一回事。反战和反战败,差别可大了去。
美国80年前的空袭到底有多猛烈?东京给炸成了啥样子?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1945年这次火烧东京是人类史上最猛烈的非核轰炸,从伤亡规模来看轰炸广岛不相上下。
1945年3月10日,美军约300架B29轰炸机在东京投下约1700吨炸药,造成估计10万人死亡、4万人受伤。而8月9日美军在广岛投下的造成了14万人伤亡。
因为这次轰炸美军大规模使用了凝固汽油弹,其主要成分是用汽油胶化的环烷烃和棕榈酸,爆炸后不但会产生上千度高温,飞溅的燃烧物会黏着在皮肤上,即使用手拍打或在地上打滚,也只会助长火势,极具杀伤力。当时东京建筑多半使用木头建造,因此火势蔓延极快。大半个东京陷入火海。有躲到水塘里的普通日本人因为池水被火焰大量蒸发,也难逃一死。
策划这次轰炸的美国将军李梅从开头深知自己计划的恐怖性。所有参加轰炸的美军飞行员都被告知:尽可能不要在日本跳伞,如果在日本跳伞,务必最快速度向日军投降,落到平民手里可能会被私刑处死。参加轰炸的美军飞行工程师魏德(Jim Wilde)表示,(从飞机上)俯瞰的一切都是一片火热的红,浓烟钻进飞机的所有角落。一位当时9岁的日本女性二瓶治代表示:“我不在乎我们是赢是输,只要没有轰炸就好,我当时9岁,战败战胜对那时的我来说都不重要。”
从事实的角度来看,战胜战败对9岁的二瓶治代的确不重要。但对中国人而言可太重要了。当战局对日本有利时,他们对待美军轰炸东京是这样的:
完成轰炸目标返航时,由于漆黑的夜幕和糟糕的天气,机组成员弄不清机场方位,在燃油耗尽的情况下只能弃机跳伞或迫降。其中,有15架飞机在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坠落或迫降。
当时,中国军民对参与杜立特行动的飞行员展开大营救,共有64名美国飞行员被营救及安全撤离,其中有51人集中在衢州。·····
正因为中国军民对美军的奋勇救助,日军因此屠杀了25万中国平民,尤其是浙赣两省为此付出重大伤亡。
其中,在杜立特行动后的一个月内,衢州机场遭受轰炸达59次。日军报复性地发动浙赣战役,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战,多次在衢州施放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
相关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浙江7个市近30个县受到了细菌战的荼毒,死亡人数约6万人,伤者数十万人。其中衢州地区死亡人数最多,达到4万人,临近的金华地区也超过了4千人……
东京空袭彻底摧毁了112栋建筑、破坏了53栋建筑,造成87人死亡包括儿童。另外还造成了151名平民重伤,其中有一名女性在名古屋附近捡贝壳时,脸部和大腿被击穿。至少有311人受了轻伤。(界面新闻:《1942年美军空袭东京如何“导致”25万中国人死亡?》
难以想象,在李梅火烧东京后,如果日军还有能力在中国大规模进攻的话,中国人民要遭受多大的灾难。当然,苛责9岁的儿童二瓶要为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负责,那是苛责,更有违我国对待历史问题的精神。
2005年的3月10日,日本也举办了类似的东京大轰炸60周年纪念活动,幸存者也是纷纷回忆当时的恐怖情景。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民众对于建立东京大轰炸纪念馆呼声持续激烈。但却没能就展览理念达成一致。
当石原慎太郎1999年当上东京都知事后,建立纪念馆的计划流产了——他反对专家和民众希望展示日本战争责任的理念。
他的理念是2005年悼念仪式上的这段发言:“东京大轰炸”是历史上巨大的不可忘却的无道行为。“大轰炸是不可饶恕的,”石原说,“一夜之间10万人死去,这难道不是屠杀么?我们一定要说是。但是今天日本的政客们和外务省却不这么说。”
在这里一定要注意的是,同样的话,德国人是不太敢说的,例如同样在1945年被毁灭性轰炸的德累斯顿,同在2005年举办60周年纪念活动,当时的德国极右翼国家(NPD,后来被德国选项党排挤边缘化)福格茨说了一句:德累斯顿遭遇的是“炸弹大屠杀”。对于这种言论,德国人是这么说的:
社会议员魏瑟则:“我们不能忘记德累斯顿(遭轰炸后的)地狱般景象,更不能忘记它为什么遭到轰炸。
对于德累斯顿轰炸,德国总统高克在2015年表示:“我们大家都知道,是谁启动了这场屠杀性的战争。正因如此,即便我们在这里,在今天,纪念德国受害者,我们也从未希望、也不会希望遗忘德国战争行动的受害者。”他坚决反对右翼试图通过把“德累斯顿大轰炸”纪念日化的方式来把“德国罪行相对化”,因为“一个曾经干下如民族大屠杀这种令人愤慨之事的国家,是不可能设想毫发无损地从战争中脱身而出,因为这是它作茧自缚的结果”。
高克这种明确地表态自己国家有罪的话,日本天皇和自民党出身的首相是绝不会这么说的。也因为东京大轰炸的性质模糊,难以像广岛一样制造“日本人也是战争受害者”的符号性,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首相是不参加的,打破先例的是安倍。
(2015年)安倍打破日本政治惯例,以首相身份参加了当天的追悼活动。这是日本首相第一次参加对东京大轰炸死难者的类似悼念。
安倍在法事上表示,日本将“把惨痛的战争教训铭刻在心,为了世界永久和平做最大限度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安倍高调出席东京大轰炸的悼念活动,是日本在二战结束70年时一系列历史“新思维”表态中的一环。当年的8月15日,安倍发表了针对历史的讲话。对此我国外交部表示:
答:·····已向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表明中方严正立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亚洲受害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正确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历史,是铭记历史、捍卫正义的要求,是日本与亚洲邻国改善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开创未来的前提。在国际社会共同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的今天,日本理应对那场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性质和战争责任作出清晰明确的交代,向受害国人民作出诚挚道歉,干净彻底地与军国主义侵略历史切割,而不应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作任何遮掩。
历史问题关乎中日关系政治基础和中国人民感情,中方一贯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开辟未来。中方敦促日方切实恪守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方在历史问题上向中方作出的郑重表态和承诺,正视和深刻反省侵略历史,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在安倍讲话前,时任德国首相默克尔在日本《朝日新闻》上说:“德国彻底地面对过去、幸运地得到邻国宽容”,强调没有彻底面对、没有宽容就不可能和解的发言,连日被大部分日本主流新闻媒体报道。而默克尔出席2015年时因为误报慰安妇问题信誉低迷的《朝日新闻》社活动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态度。
2014年8月5日和6日,《朝日新闻》连续两天刊登的二战慰安妇问题特辑中,首次承认该报近30年来报道二战期间日本政府涉及为日军强征20万亚洲各国慰安妇等部分内容有误。原因是,为该报主张作证的主要证人吉田清治说谎。
《朝日新闻》认错的结果极大动摇了日本政界和社会,尤其在近年日本社会右倾趋势中,不仅原来就持反对意见的《产经新闻》《读卖新闻》等传媒和舆论发起全面进攻,而且原来与《朝日新闻》立场接近的《每日新闻》《东京新闻》、共同社等也纷纷反戈或划清界限,令创刊136年的《朝日新闻》面临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
原来就显示有意修改“河野谈话”和“村山谈话”的首相安倍晋三当局和执政的自民党,乘势把慰安妇问题提交国会审议。同时,日本政府开始向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社会要求修订对二战日军慰安妇问题的定论。
旅居美国科罗拉多州格伦代尔市的3名日本人18日向东京地方法院控告《朝日新闻》误报慰安妇问题,导致他们精神苦痛,要求《朝日新闻》报社赔偿300万日元(约合2.5万美元)和公开刊登向国内外道歉的谢罪广告。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2月19日援引日本《朝日新闻》报道,3名原告指责《朝日新闻》报道已故证人吉田清治所谓强征慰安妇的伪证等,“形成国际社会错误舆论”,令格伦代尔市等美国城市里设置了慰安妇像,让旅居美国的日本人受到嫌恶,导致精神苦痛等。
当一些日本人抓住历史问题的错漏时,他们的气势犹如当年侵略中国还倒打一耙指责中国“排日”的嚣张。
所以,当我们正真看到这样那样的外国人掏出疑似当年日本侵华证据,包括但不限于相册、书籍等等时,我们一定要认真求证。日本右翼真干得出来先伪造“假证据”,再找托蒙骗水平不行的人以为发现侵华新“证据”,再“打假”发难的钓鱼局。
不过,2015年日本“修正历史”的势力来势汹汹,但是安倍在历史问题上最终采用了“布朗运动”般的战术,不完全向邻国道歉、不完全否认历史、不完全承认错误、不完全篡改历史。你能从他不同场合的话里同时找到为日本辩白和向中国认错的词汇,堪称“负负得正”。
随着安倍在创造任期历史后,同样创造历史地遇刺,没人知道如果他能卷土重来当首相时,会在东京大轰炸80周年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日本纪念东京大轰炸,纪念的是日本的苦难,还是日本自作自受?前者很明显,后者,我是没怎么看出来。
日本轰炸的地方太多,无法一一细数,我们就挑同样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这是央视报道的几个简单截图:
↑ 这是轰炸后去世的中国人,因为仪容不佳,为尊重死者尊严,请自行复制地址浏览,我就不放图了 。
在日本,也曾经有一拨人为正视历史努力过,在日本传播重庆大轰炸的军国主义暴行历史,只不过他们势单力薄,年纪也老年化。
我无意否定日本存在不少正视历史的左翼人士。但是我认为我们也要正视现实,这一点上我非常赞成日本右翼的观点:大部分日本人都忘记了历史。然而,大家想要日本人记住的历史版本截然不同。
在3月10日,日本天皇默哀的时候,我们也应该默哀,只不过我们默哀的是,所有日本轰炸中国的死者。同时我们也要庆幸:这次东京大轰炸日本人没有力气报复了,由于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奋战,许多中国人可以幸免于日军的报复。
当然,有一点我们要记住:由于技术落后,日本用于轰炸中国的主力97式轰炸机火力是这个水平的:
4挺7.7毫米八九式机枪+机后1挺12.7毫米口径Ho-103重机枪+1,000公斤炸弹。
一架B-29的火力相当于五六架日本轰炸机,但就是这样的轰炸机,对中国当时拥有的美制霍克3、苏制伊-15和伊-16来说,就是三个字:打不过。不论上的是中国飞行员还是苏联飞行员,就是打不过。
直到偷袭珍珠港后美国终于大手笔援助中国新式的P-40等强力战斗机,重庆的天空才不再任由日本肆虐。
苏联和美国都在抗战时援助中国,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援助,但是我们也要记住:他们的援助都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有利的时候援助如洪水般滚滚而来,无利时一个铜板都要卖我们纯金的钱。苏德战争一开炮,苏联援华部队光速回国;日本偷袭珍珠港前,美日贸易做得飞起。
1939年5月,苏联政府又派出两个战斗机大队进驻重庆地区周边机场,协助中国空军抵御日本空军的进攻。在1940年“9.13”璧山空战前,中国(苏)空军部队使用的作战飞机绝大部分都是苏联援华的战斗机(时称驱逐机)。
“9.13”璧山空战后,苏联援华的战斗机无论在飞行速度、转弯、爬升以及火力配置等各方面,都无法与日军最新投入的零式战斗机相抗衡。中国空军被迫西撤,重庆上空任由日军飞机肆虐。
1943年1月,已全部装备各式美国先进战机的中国空军第4大队再次回到重庆。1月10日,中国空军出动15架战机空袭日军占领的湖北荆门机场。这是自重庆空战爆发以来,中国空军首次主动出击,变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成为重庆空战的转折点。
我们难以改变日本很多人的思维,我们也很难改变利益优先的人性,但是我们大家可以改变自己的力量。还有,读者们不妨搜索一下,自己所在的城市哪些地方曾遭到日军的轰炸,哪些地方是日本驻军开设的“慰安所”?许多地方已经难觅痕迹,如果我们在记忆里遗忘,这些罪行就真的“死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