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双墩汉墓主棺今天或开启 众多谜团即将揭开
昨天,六安双墩汉墓一号墓外藏室清理工作接近尾声,同时,主棺开启前的准备工作也基本就绪。如果天气继续晴好,一切顺利,大墓主棺将于今天开启。
昨天下午,考古人员分成两批,一批继续对外藏室北侧剩余文物碎片进行提取和绘图,另一批则重点对主棺做测量,并使用专用纸张对刻在主棺盖顶上的文字进行拓印。
考古人员解释说,这是“黄肠题凑”中所用木料的“编号”,即古代造墓工匠在每根木头上写上编号以便对接排列。这些形状奇特的文字应该是汉隶书,意义分别是“一、二、三、四”等数字。工作人员将这些文字拓印下来后,用海绵片等覆盖保护起来。
在主墓葬的东南方向,记者看见一些工作人员正在发掘一个新的墓坑。考古人员和记者说,这是新发现的一个遗迹,由于起步发掘,究竟是陪葬坑还是其他的东西现在还不能确定,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据专家介绍,主棺分内外双重棺,其中外棺是石棺,但东侧石墙被扒开一个洞;同时,墓主尸体本应存放在内棺里的,但考古人员前期探测时,曾进入过被扰乱的主棺里,发现有具不完整、残损的尸骨;此外,考古人员发现一个致命的盗洞,估计棺内还有文物,但不会太多。
至于主棺内具体是啥样子?墓主人是否穿着金缕玉衣?还有无另外的重要文物发现?这些都需要等主棺被打开后才能揭晓。
记者:双墩一号汉墓迄今已清理出多少件文物?哪些文物需要立即处理?哪些文物可以延后处理?
袁传勋:到目前为止,双墩汉墓已清理出的文物估计有100多件。一般来说,所有的出土文物都需要立即处理,但对无机质文物,如瓷器、陶器、石器、玉器、金银器、铜器、铅器等进行简单处理后可以延后做综合处理。对于有机质文物,如木器、漆器、竹篾、丝绸、服饰、皮革、麻类、毛发等文物,一旦露出表面,就需要立即处理。因为这些有机质文物相对来说,暴露空气中,受损速度会突然加剧。
记者:这些文物在地下掩埋了两千多年,如何保护(处理)才尽可能减少变质或损坏?这需要采取哪些科技手段?
袁传勋:文物在长期的埋藏过程中,埋藏环境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一旦墓葬被打开,原有的平衡被彻底打破,这种突变对文物尤其是有机质类文物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们采取的保护方法主要有:使用保水材料、海绵和塑料袋包裹以减少水分蒸发,使用吸光材料防止光线进入,使用防霉剂杀菌防止细菌生长,局部加固提高强度等。这些技术和手段在我省现古中已经运用,但在一般考古发掘现场使用较少,这次在现场运用是因为考古发掘时间紧,任务重,环境差。
记者:铜壶、玉器、漆器、彩绘木俑等文物出土后,处理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技术困难?
袁传勋:双墩一号汉墓开始发掘前,我们对墓葬内可能出土文物的种类和质地以及受损情况已进行初步估计,先期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科技保护方案,并依据方案提前准备了保护材料、仪器、工具及包装材料。不过在处理过程中的确遇到过技术困难:一是错金银铜壶、车马器等复合材质文物的保护;二是相互叠加的文物提取(外藏室西北角);三是强度极其脆弱文物的提取(外藏室西北角)。
记者:经过技术处理后的文物今后要不要二次处理?这次考古过程中若遇到一时不好克服的问题怎么办?
袁传勋:经过技术处理后的文物今后仍需要二次处理,有的文物可能需要多次处理才行。对于一时克服不了的问题,考古发掘和保护的主要人员临时会在现场进行研讨,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制定对策,总会使一些问题得到解决。全部处理需要五年
记者:许多文物出土时已残缺不全了,今后何时修复?修复后的价值会不会改变?
袁传勋:对许多残缺不全的文物首先要进行技术保护处理,同时进行文物考古研究,判定它原来的形貌,而后才做修复。修复过程要遵循“保持原貌”和“修旧如旧”的原则,这样修复后文物的价值不会改变。
袁传勋:全部处理完毕所有出土文物大约要5年时间,经费估计要几千万元。这次出土的文物大都有必要进行科技保护处理,同时需要借助现代科学仪器对文物的腐蚀损失机理做多元化的分析研究,为科学保护这批文物奠定理论依照。将来无论是搬迁还是原址保护,都会建馆,这对今后拓展文化及旅游开发意义重大。
袁传勋:现场技术保护人员有3人,后方还有4人。这几天的工作主要侧重于对有机质文物,如木俑和木马的提取和包装;同时,还要注重文物信息的收集和取样。
袁传勋:安徽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水平在全国应处于先进行列,但在硬件平台、人员数量、经费投入和规模上与先进省市有一定差别。这次考古、保护工作没有请技术外援,全部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科技保护研究室的技术人员,但有些工作也得到了荆州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吴顺清研究员的支持,再次向他表示感谢!(窦祖军)